|
1.刘易斯转折点之后的配置效率测算
赵文 王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配置效率来自生产率提高引致的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重新配置,从过去经验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国经济配置效率的提升预留了巨大空间,市场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和生产率提高为生产要素的流动指明了方向。从全国层面来看,2003年到2010年不同地区三次产业之间资源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5%,占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42%。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就业所创造的劳动配置效率,是改革以来配置效率最主要的来源,而且,由于非农行业生产率的提升速度持续快于农业,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仍将支持劳动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从工业行业层面来看,1995年到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为31%,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化配置带来的效率提高对增产的贡献,占全要素生产率的40%。其原因是非国有工业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提高了配置效率,要素禀赋变化引致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配置效率持续改善的重要原因。刘易斯转折点之后配置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引导要素流动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配置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刘易斯转折点; 要素禀赋; 比较优势;
2.国际市场竞争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
高越 李荣林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影响产品质量的一种"公司间"效应,这一效应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平均质量都获得了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这种效应还包含有新增的高质量产品种类。本文使用HS 6位数编码的中国出口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与发展中国家竞争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越高,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在质量竞争性行业中,当行业的质量竞争程度越高时,竞争给该行业带来的平均产品质量的提高就越大;而在价格竞争性行业中,当行业的价格竞争程度越高时,竞争给该行业带来的平均产品质量的提高就越小。
关键词:产品质量; 竞争; 异质性公司; 出口; 质量升级;
3.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
陶长琪 周璇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摘要: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开展定量研究,并以此量化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和细化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及作用力度。结果表明:除广东省和江苏省外,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协调度属普遍不协调,归因于产业转型时期低下的耦联效率;区域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这得益于东部发达的经济体、中部"两型社会"的创新政策特权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及西部和谐的政府管制政策。综上,我国应深化产业的耦联效应;发挥省域高新技术的竞合优势;维护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化解信息技术的空间壁垒、巩固政府的动态调节机制、模糊产业耦联边界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融合;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产业; 制造业; 空间集聚;
4.资源依赖、混合所有制和资源型产业转型
薛继亮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资源型产业转型和环境资源保护协调是资源型产业面临的重要难题,发展混合所有制是资源型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构建资源依赖、混合所有制和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研究框架,运用2003—2012年中国22个产业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表现出一致的规模效应。资源依赖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资产利润率(ROA)、净资产利润率或权益收益率(ROE)和销售利润率(Sprofit)的提高,而产权因素的作用表现出私营、外资、国有这样依次递减的趋势。这就说明了资源依赖作用不支持资源型国有企业转型,同时产权因素支持资源型私营和外资企业转型,而发展混合所有制是资源型国有企业转型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资源依赖; 混合所有制; 资源型产业; 产业转型; 产权; 面板数据;
5.中国工业绿色生产与治理效率研究——基于两阶段SBM网络模型和全局Malmquist方法
李静 倪冬雪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工业发展在对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不同于现有文献仅关注绿色生产率,本文基于SBM的网络DEA模型对工业行业2001—2012年绿色生产和环境治理的两阶段的效率、生产率及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M两阶段网络模型的结果比仅考虑生产阶段结果更能反映真实的工业效率;我国工业治理阶段绩效优于绿色生产绩效;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是造成综合绩效低下的主要行业;税收调整对各工业行业综合绩效和绿色生产绩效水平造成较大的冲击,高技术行业不但综合绩效高,且实现了自身绩效和国家贡献的双赢;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与生产阶段相比,治理阶段TFP增长及构成都相对乏力。政策含义表明:工业行业在注重绿色生产改造的同时也要关注污染治理的技术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重点以重工业和高耗能产业为突破口,狠抓绿色生产和污染治理。
关键词:工业行业; 网络DEA; 两阶段SBM网络模型; 全局Malmquist方法; 绿色生产效率; 环境治理效率; 绿色技术;
6.创新政策对中国上市公司专利行为的影响——基于专利生产函数估计
盘宇章 寇宗来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中国2006年的国家创新政策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同时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但鲜有文献研究该政策对企业专利行为的影响。利用专利生产函数方法和新匹配的中国上市公司层面专利数据,本文考察了该政策效果。首先,该政策突变虽然总体上提高了上市公司专利申请倾向,但对于单位研发创新产出没有提高作用;其次,政策效果存在显著异质性,研发强度较弱、规模较小以及资本密集度较低的上市公司受影响更大;再次,该政策实施后,上市公司策略性专利行为明显下降。上述发现表明,未来中国创新政策需进一步提高企业申请专利的质量和创新效率,同时应继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创新政策; 专利行为; 专利生产函数; 研发支出; 知识产权保护;
7.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
顾振华 沈瑶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在发展中国家视角下构建了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劳动力工资之间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的基本框架,并且利用2003年至2012年美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26个国家的跨国公司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表明:首先,当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时,高质量产品的创新成功率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降低;其次,当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时,技术领先者所在的发达国家与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会拉大;最后,当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时,实施保护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会恶化。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分工; 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创新; 技术转移; 发展中国家;
8.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滞后效应——基于沪深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窦鑫丰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955家上市公司2009—2013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积极作用不明显,而且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滞后效应,呈现倒U型趋势,滞后期的财务效应存在着一个由衰弱到增强再到衰弱的过程。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企业内生机制和外部市场环境两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滞后效应;
9.环境规制的认知、社会责任感与集聚区企业区位选择
赵永亮 申泽文 廖瑞斌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从微观企业区位选择视角尝试分析"环境规制诱导型"集聚的形成机制;重点考察了企业对环境规制敏感度CES,企业的社会责任感CSR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环境规制敏感性的交互项SRES三个维度变量对企业迁徙意向的影响;回归总体表明,环境规制越严格,企业向集聚区外部迁徙的意愿越强烈;此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迁移意愿具有抑制作用。政府应当加强对于污染的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公众和媒体的作用,提高企业对于环境规制的认知,进而提高自身的环境社会责任感,诱导企业发展环境集约型技术来赢得生存空间;政府应该加大环境公共品投入,保障集聚区企业规模化、集约地利用环境资源,降低环境成本,扭转集聚区"环境洼地"的局面。
关键词:环境规制; 社会责任感; 认知度; 潜在利润; 区位选择;
10.环境规制与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基于经济增长分解视角的实证研究
查建平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构造了能够综合反映中国实际情况的经济增长模式量化指标及经济增长分解模型,结合2003—2010年省际工业产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趋势、特性及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要素投入在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并未弱化,反而有所强化,工业经济增长模式越发具有污染化、粗放化特征;不同区域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化与集约化程度较高且相对平稳,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且整体下滑;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模式之间存在倒"U"型变化关系,目前的环境规制强度尚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环境规制强度上升有助于推动工业经济生态化、集约化发展。
关键词:环境规制; 经济增长模式;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分解; 影响因素;
11.分税制改革影响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吗?
杨连星 张秀敏 陈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我国分税制改革与区域环境间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但其对微观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和阐述。本文利用中国上市企业2005—2011年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以税收集权为本质特征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行为,进而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呈现显著的抑制效应,而兼顾财力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并未有效缓解财政集权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负面作用。进一步,在分行业与分税收样本中,财政集权、转移支付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效应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行为越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财政集权体制以及改善区域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集权; 环境信息披露; 行业差异; 攫取之手; 转移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