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崔新蕾1,孟祥文2
(1.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2.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主体和重要动力源,是承接工业经济、配置工业用地要素的重要平台,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是评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效果的重要内容。以不同城市在不同时间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7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抑制效应阶段性特征明显,且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3)城市间发展差距的存在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冲击效应,显著影响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政府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通过城市间分工协作,使市场机制在工业用地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要明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消除妨碍要素配置的各种行政壁垒,通过市场来体现工业用地出让竞争价格。
关键词: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异质性;影响机制;双重差分方法
[阅读原文]
2.城市间高铁开通影响了产业集聚态势吗?
——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例
霍鹏1,魏剑锋2
(1.郑州师范学院 社会服务与发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河南大学 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基于2003—2018 年我国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及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了城市间高铁开通对区域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态势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间高铁开通显著影响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聚态势,推动了域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均衡布局。动态效应结果显示,高铁开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性在高铁开通数年后由负转正。异质性检验显示:高铁开通对非省会城市、港口城市及大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态势呈负向作用,具体来看对中原、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态势抑制作用明显;城市间高铁开通对低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影响以扩散效应为主,对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影响不显著;对中等集聚水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扩散效应最为强烈,对集聚程度较高或较低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扩散效应较弱。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资本转移效应”与“劳动力流动成本降低效应”是高铁开通抑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态势的中介路径,而“知识流动效应”抵消了高铁开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态势的部分抑制作用。
关键词:高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双重差分;中介效应
[阅读原文]
3.R&D补贴与数字企业技术创新
——基于数字经济产业的检验证据
邓峰,杨国歌,任转转
(新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R&D补贴对数字企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17 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上市企业数据,根据信号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分析R&D补贴对数字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讨论融资约束与企业风险承担对R&D补贴信号传递的双重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发现,R&D补贴对数字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R&D补贴对传媒及互联网服务行业科研投入、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专利申请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相比于高创新能力企业,R&D补贴对低创新能力企业专利申请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相比于大规模和国有控股企业,R&D补贴对中小规模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科研投入与专利申请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R&D补贴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来促进数字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结论为政府部门制定数字企业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重要检验证据。
关键词:R&D补贴;数字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政策;数字经济
[阅读原文]
4.银行信贷扩张有助于制造业升级吗?
——基于研发创新的中介影响
张平,陈倩雯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制造业升级离不开制造业融资的支撑。作为制造业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信贷对制造业升级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基于2001—2018年全球8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银行信贷扩张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并且从研发创新的角度探究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信贷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升级;但随着银行信贷扩张,制造业升级速度逐渐放缓。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后仍然显著。进一步的影响路径分析发现,银行信贷扩张通过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推动了制造业升级。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银行信贷扩张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因金融市场类型、信息技术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结论揭示了“银行信贷扩张—研发创新提升—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路径,表明银行信贷在推动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对于当前我国制造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银行信贷扩张;制造业升级;研发创新;融资约束;资源配置;中介效应
[阅读原文]
5.高铁开通提高了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吗?
——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解释
高波1,2,王紫绮2
(1.南京大学 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间窗口,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将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改善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这两个方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实证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进一步地,高铁开通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对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城市表现出波动影响。从城市特征来看,高铁开通对中小规模城市、非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证明,高铁开通主要通过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且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作用。
关键词:高铁开通;经济增长质量;劳动力流动;准自然实验;双重差分法
[阅读原文]
6.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技能溢价
——理论假说与行业证据
胡晟明,王林辉,董直庆
(华东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200062)
摘要:工业机器人应用诱致生产环境复杂化且易偏向于技能劳动,但现有文献并未重视在不同情境中这种偏向是否会扩大不同性质劳动的收入分配差距。基于此,采用中国2006—2018年工业行业数据,以工业机器人密度刻画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检验中国情境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技能溢价的真实影响,并分类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诱发技能溢价的生产率效应、劳动岗位更替效应和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正扩大劳动技能溢价,这可归结于工业机器人应用更易于提高技能劳动生产率,并通过非技能岗位替代和技能岗位创造的非对称方式扩大劳动技能溢价,而且在资本密集型、高垄断程度和低劳动保护程度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技能溢价效应更显著。同期,工业机器人应用不仅会扩大本行业劳动技能溢价,还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诱发关联行业技能溢价,行业间技术关联性越强则溢出效应越大。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能溢价;劳动生产率;岗位更替;技术溢出;行业异质性
[阅读原文]
7.经营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
——基于宏观经济和地方政策双重不确定性视角
边志强1,唐松林1,郭剑锋2
(1.山东工商学院 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中国科学院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
摘要: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创新仍存在较大争论。将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区分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地方政策不确定性,基于2000—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两类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正向影响企业创新,增长期权效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作用渠道在于市场前景的不明朗导致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和投资收益率下降,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谋求自我提升和发展;地方政策不确定性负向影响企业创新,实物期权效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作用渠道在于地方政策不确定性导致政府补贴减少和信贷优惠力度下降,迫使企业减少创新活动。通过分析异质性企业之间创新决策的差异,再次验证了两类不确定性对创新影响的主导机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挑战还包含着机遇,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全球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冲击的关键;应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地方政策的“确定性”,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地方政策不确定性;企业创新;实物期权效应;增长期权效应
[阅读原文]
8.城市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创新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徐扬,韦东明
(暨南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因此,系统评估城市知识产权政策的创新效应,对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认定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城市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促进了企业专利数量扩张,同时还提升了企业专利质量,具有明显的“增量提质”效应;(2)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创新效应促进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的提升,且主要集中于非国有企业、高竞争强度和易被反向工程行业以及普通地级市;(3)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创新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趋势;(4)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够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以及提升专利价值,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论揭示了城市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为扩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企业创新;专利质量;专利价值;双重差分法
[阅读原文]
9.新环保法对上市工业企业绩效影响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王丽萍1,2,姚子婷2,李创3
(1.集美大学 财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河南理工大学 财经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3.集美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2015年实施的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为此构建了双重差分(DID)模型,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上市的A股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效果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环保法能够显著提高重污染行业的企业绩效,且这种影响通过了平行趋势假说、企业绩效变量替换等检验,这为解决环境与绩效双重红利问题提供了方向。通过虚假政策时间点的安慰剂检验、剔除产能过剩行业的干扰、剔除法规实施第一年数据等三种证伪检验,再次证明新环保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稳健性。进一步分析了新环保法实施后企业绩效的动态边际效用,发现从影响时间看,存在两年的滞后期,并且影响逐渐增强。最后,从企业内部特征(产权性质和企业规模)和外部特征(所在地区和市场化程度)两方面展开了异质性分析,总体认为,对于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企业以及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新环保法的影响作用更显著,这一实施效果与新环保法“补短板、强弱项”的设计理念非常吻合。
关键词:新环保法;企业绩效;DID模型;异质性分析;安慰剂检验
[阅读原文]
10.“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缓解中国企业产能过剩吗?
李启佳1,罗福凯2,庞廷云2
(1.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国内企业运用国际市场优化产能利用提供了重要契机。以2011—2016 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显著缓解了企业产能过剩问题,并且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安慰剂检验和其他稳健性测试以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产能过剩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新兴优势产业中,“一带一路”倡议更能发挥其产能优化作用。依据作用渠道分析,国内企业产能效率的改善可依靠跨国经营带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但其持续性影响仍需政府的配套性政策保障。结论不仅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更为政府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及践行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产能过剩;技术创新;资本配置;准自然实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