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贸易经济前沿问题
1.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笔谈
荆林波,汪鸣,依绍华
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于2020年9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本刊邀请3位国内研究贸易经济的权威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考,希望引起学术界、政界和实业界的关注。
[阅读全文]
二、国民经济与产业经济
2.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2002—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分析
凌迎兵1,2,李懂文1
(1.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摘要:过去十几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抑制全国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显现。基于2002—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异质性特征。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正向显著关系,并且在低分位点影响作用更强。考虑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结果发现地区内部的人口老龄化会抑制这种缩小趋势,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种抑制作用会更强。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人口结构变化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中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异质性影响
[阅读全文]
3.交通基础设施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基于高铁和城轨开通的准自然实验
杨桐彬1,朱英明1,周波2,刘梦鹤3
(1.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3.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采用中国2000—2017年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高铁和城轨开通对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高铁和城轨开通对人口城市化具有促进效果;(2)既开通高铁又开通城轨的城市可进一步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城轨与高铁的衔接可以提升城市“全程可达性”,增强城市的人口吸引力;(3)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人口城市化的提升效果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开通城际高铁和城轨的城市更有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提升,城际高铁与城轨的衔接进一步扩大高铁的同城化效应,高铁和城轨开通对人口城市化的提升效果在一二线城市更为明显,高铁和城轨的开通进一步扩大了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极化效应。据此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高铁网络系统;协同建设、“三网融合”,强化轨道交通有效衔接和提高运输效率;突破壁垒、共建共管,发挥城市群主导人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人口城市化;双重差分模型
[阅读全文]
4.产能过剩治理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的新视角
肖明月1,杨君2,褚桂楠2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投资保险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基于需求侧与供给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1999—2015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并实证研究产能过剩治理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效率下降导致中国产能过剩呈行业普遍性和时间持续性特征;产能过剩治理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该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产能过剩治理加剧了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型特征,进而使得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降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存在明显的劳动偏向型特征,且劳动要素相对资本要素存在规模优势,因此产能过剩治理能够促进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虽然呈中性,但资本规模占优和劳动收入刚性使得产能过剩治理对劳动收入份额有着负向影响;长期来看,由于资本与劳动要素存在互补性以及劳动收入可动态调整,产能过剩治理最终会促进劳动收入份额增长。
关键词:产能过剩;劳动收入份额;偏向型技术进步
[阅读全文]
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
5.品牌拟人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心理距离和信息处理流畅性双重视角
乔均,史慧慧
(南京财经大学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选择休闲食品行业将品牌拟人化进行解构,通过印象型线索和交互型线索维度,探讨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同时引入心理距离和信息处理流畅性解释作用机制,考察消费者自我建构类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品牌拟人化印象型线索和交互型线索均能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且交互型线索的影响更大;心理距离和信息处理流畅性在品牌拟人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中都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消费者自我建构类型能够调节品牌拟人化交互型线索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效应,互依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相比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交互型线索的拟人化品牌有更强的购买意愿;而对于印象型线索的拟人化品牌,不同建构类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却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品牌拟人化;购买意愿;心理距离;信息处理流畅性
[阅读全文]
6.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龚雪,夏银
(西华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基于2003—2017年省际物流业面板数据,同时考虑能源投入和环境硬约束,以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利用SBM模型从静态视角测算和分析中国物流业发展效率和区域差异,并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从动态视角分析物流效率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2003—2017年,中国物流业发展效率总体较高,但区域差异明显;(2)2003—2017年,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增长了1.3%,但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增长和下降相互交替的“Z型”波动趋势,Malmquist指数的上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3)2003—2017年,八大区域的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除长江中游和西北地区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六大区域都呈上升趋势,规模效率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物流业发展效率及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需深化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出台物流政策。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区域差异
[阅读全文]
7.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
研究现状、现实难点与突破路径
曹昭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北京 100732)
摘要:新时代的评价实践孕育着新的评价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亟须受到关注。利用VOSviewer等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中国期刊网(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2015—2019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论文数据进行分析,从研究关注度、学科分布、研究团队、研究热点与前沿等方面梳理和归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及特点;指出核心概念建构、学科体系建设、理论话语影响力与推广度等三个方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现实难点;基于此,探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突破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评价理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核心概念;学科建设;话语体系
[阅读全文]
四、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8.国有产权对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还是挤出?
——基于资源型产业负外部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于立宏,王艳
(华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资源型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应该是能够缓解双重负外部性的技术创新。考虑环境外部性成本和资源耗减因素对资源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采用倒推法计算环境外部性成本,并纳入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计算模型,进而实证检验资源型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国有产权对资源型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长远激励,而非国有产权则不利于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所有权结构对资源型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产业异质性,国有产权对能源产业和非能源开采业的积极效应是显著的,对非能源资源加工业具有负向作用。为了促进资源型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应该优化能源产业国有产权比重,深化非能源类资源开采业与加工业的国有产权改革,并采用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绿色技术进步。
关键词:外部性成本;所有制结构;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
[阅读全文]
9.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绿色效率空间特征与改善潜力研究
谭婧,侯若男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基于2010—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26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SBM模型构建基于土地、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经济期望和三废非期望产出绿色效率模型,发现效率的空间特征与改善途径。研究结论有:(1)城市群的绿色效率在考察期内均有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土地利用绿色效率有耦合影响,其中纯技术效率的正向拉动作用要高于规模效率;(2)城市群绿色效率既存在空间关联,又存在明显的发散趋势,省际边界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安徽省内空间关联较大,仍需与城市群绿色发展密切协同;(3)城市群土地利用绿色效率逐渐呈现多中心空间格局,以上海、合肥和杭州为中心的空间集聚态势在考察期末突显;(4)通过构造绿色效率改善潜力指数,发现低经济产出和高环境损耗是绿色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的同时创新土地利用制度,以制度创新驱动区域绿色协同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绿色效率;空间分析;改善潜力
[阅读全文]
10.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聂长飞1,冯苑2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基于中国2000—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运用DDF-GML生产率指数测度各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显著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工具变量估计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表明研究结果是稳健的。机制检验发现,经济增长目标主要通过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土地财政效应三条途径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所处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增长目标完成情况不同的省份,经济增长目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关键词:经济增长目标;目标约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