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欢迎您!

   首  页 规章制度 过刊浏览 外文推送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联系我们
 《产业经济研究》
 南京财大仙林校区行政楼1516
 E-mail:njue_cyjj2011@163.com
 Tel:025-86718786
 网站:http://cyjj.cbpt.cnki.net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南京财大仙林校区行政楼1510
 E-mail:ncxuebao@163.com
 Tel:025-86718767,86718786
 网站:http://njjj.cbpt.cnki.net
 友情链接
 
 
第二期 您的位置: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 > 第二期  
 
 

一、国民经济与产业经济

1. 气候变化视角下中国小麦生产布局演变及生产力预测

陈佩1,张为付2

(1.南京财经大学 粮食和物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2.南京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全球性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小麦生产布局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1978—2019年中国29个小麦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小麦种植面积、产量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动轨迹;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重心变迁的影响;结合IPCC第六次气候报告,进一步利用反事实分析方法,预测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得出:小麦生产重心总体上向东南方向演进;日照时数正向促进了小麦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演进,气温和降雨量对小麦生产重心布局变迁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研究期内气候变化对小麦的综合减产效应为2.68% ,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小麦减产最大达18.14%。应处理好小麦生产重心南移与种植带北移的矛盾,加强培育小麦耐热品种,并尽早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生产重心;气候变化;空间杜宾模型;反事实分析

[阅读全文]

2.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际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

——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庄德林,聂晓欣,商玉萍,李楠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基于IncoPat 全球专利数据库,以2008—2019年间发生在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85752件城际发明专利转让事件为研究样本,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和多期DID模型,评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际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城际技术转移,且可通过市场化效应、知识产权保护效应、城市联通效应进行正向调节。(2)在市场规模效应、政府创新驱动效应和技术差距效应的影响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东部地区城市、南方地区城市和中心城市城际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更强。(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转移效应存在空间地理距离衰减特征,有效空间半径为900千米,最优空间半径为400千米。因此,中国应完善全国信息技术交易平台,解决科技成果定价的难题,健全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关键词:信息基础设施;宽带中国战略;城际技术转移;专利转让;多期DID模型

[阅读全文]

3. 数字技术改变了产业的空间集聚吗?

——基于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考察

李娅,侯建翔

(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空间格局。通过将产业的异质性与数字产业政策纳入分析框架,研究数字技术对产业空间布局的重塑机制和内在机理。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DM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显著影响了产业的空间分布,但影响效应在不同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即在促进制造业分散的同时强化了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此外,数字产业政策在促进当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通过影响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弱化了数字技术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下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经验支持,也为数字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数字技术;集聚;重塑;产业空间布局;数字产业政策

[阅读全文]

二、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

4. ESG表现与绿色创新

李媛媛1,殷俊明2,钱驾佳3,姜乔3

(1.南京审计大学 社会审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3.南京审计大学 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摘要:企业对环境、社会和治理的责任日益受到投资者重视,其ESG表现不仅反映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也影响着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能力的判断,进而影响企业对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利用能力。基于此,以2017—2019年中证ESG评级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ESG表现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ESG表现会带来更多的绿色创新驱动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成果;(2)机制检验发现税收优惠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面临较高融资约束的企业更有动力提高ESG表现,最终促进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对于融资约束较弱的企业,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提高ESG表现带来的创新产出最终会提高企业市场价值。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广ESG理论的应用价值、丰富绿色创新的作用路径以及完善相关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ESG表现;绿色创新;税收优惠;融资约束;市场价值

[阅读全文]

 

5. 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自生能力的影响机制

——基于汽车制造业会计核算等式的研究

姚治国1,朱聪浩2,杨金朋2

(1.丽水学院 商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70)

摘要:企业高质量发展及其自生能力提升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基于会计核算等式,研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自生能力的作用机制。运用2008—2021年中国240家汽车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自生能力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在机制分析中,发现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提高企业自生能力。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自生能力的作用效果显著低于民营企业;中游和下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自生能力的作用效果显著低于上游企业和汽车芯片生产企业。为有效增强企业自生能力,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捉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捉高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成本。

关键词:自生能力;全要素生产率;会计核算;融资约束;生产成本

[阅读全文]

 

6. 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与城市经济效率提升

——基于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的准自然试验

刘炳荣,付奎,张杰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要;作为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方向,政府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对建设数字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助推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关键。以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为准自然试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效率提升,该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通过改善传统政商关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激发城市创新创业活力为经济效率提升拓展了新的动能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试点政策的经济效率改善效应在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整合程度和政府财政透明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明显。上述结论为新时期加快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及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治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政策;城市经济效率;双重差分法

[阅读全文]

 

三、数字经济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7. 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效率研究

马骏,沈坤荣,王泽天

(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服务业的效率,但是提升服务业效率并非易事。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压力。因此,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提升服务业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并进而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带来的冲击,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强化这一作用;(2)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劳动力供给不足会倒逼”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3)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高、人均受教育时间长、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数字经济对服务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因此,需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与普及,并根据地区差异与行业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快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效率;老龄化

[阅读全文]

 

8.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马从文12,杨洁2

(1.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2.湖南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制造业的减排效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技术是驱动企业低碳转型、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引擎。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降低其碳排放水平,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服务化转型和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等三个维度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和环境规制的样本中具有差异性,而且数字金融强化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数据。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企业碳排放水平;机制分析

[阅读全文]

 

四、开放经济与对外贸易

9. 中欧班列开通的贸易增长效应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研究

杨继军,李艳丽

(南京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基于2004—2016年中国海关和城市层面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城市国家维度出发,检验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通过贸易成本效应和政策补贴效应显著促进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出口贸易,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且一带一路倡议对中欧班列开通的贸易促进作用起到了正向调节效应。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中欧班列开通对内陆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出口贸易影响更显著,对沿海城市和途经城市的出口贸易影响不显著。应加强中欧班列开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优化班列的运行路线,打造中欧班列和国际内陆港组合,强化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建设,畅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新的贸易通道,提高进出口贸易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中欧班列;贸易增长;一带一路倡议;双重差分

[阅读全文]

10. 创新投入、外商投资与外贸出口

——来自152个国家的跨国经验证据

赖敏1,顾国庆2

(1.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东盟)财经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72.江苏开放大学 财务处,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为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国提出了实施创新发展、促进投资便利化与提升开放水平等发展策略。为验证创新投入与外商投资对一国外贸出口是否具有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中的作用发挥是否存在差异,以l52个国家1998—2020年的面板数据开展研究。结果发现:(1)创新投入对外贸出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外商投资等其他要素,同时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中的效用发挥存在差异。(2)外商投资对外贸出口具有持续普遍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总体边际效应呈不断下降趋势,且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程度低于低收入国家。(3)创新投入较强的国家同时是对外投资较高的国家,由此创新投入与外商投资对外贸出口的合力呈现出负向效应。基于此,中国要关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的现实,实施各具特色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要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外商投资水平,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效能,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关键词:创新;外商投资;出口

[阅读全文]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
Copyright&2014 版权所有:南京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